張大千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仕女取法于明清諸家,初為改琦、費丹旭,進而華嵒、陳洪綬、唐寅,衣紋線條簡潔流暢,敷色清麗。他基本以身邊的女眷為模特,纖眉細目,櫻桃小口,柳肩蠻腰,極婀娜娉婷。此幅仕女便是這一階段的極精之作。紈扇上的白茶花、裙擺上栩栩若生的鳳凰,胸襟的玉佩,石青敷色、金線勾勒的飛鳳花簪,均極工致,于清秀中透出富貴的氣息;櫻唇、抹胸、玉佩的絲帶,用極少量的朱砂敷色,要而不繁,艷而不俗,令畫面亮麗明快許多,的確是同時同類題材的佼佼者。如此精工之作,畫家卻謙稱“風帶太滯”而擱筆棄置篋中,想必最初的受畫人“麗甫何丈”必非碌碌無名者。
何麗甫,廣州荔灣富商,是晚清民國初期廣東頗富聲名的收藏家。其子何冠五也是享名當時的畫家,1923年曾與黃君璧、黃般若、鄧芬、盧子樞等海南畫家組建“癸亥合作畫社”(后改為“國畫研究會”)。1933年11月,張大千暢游嶺南,經(jīng)由黃君璧的介紹,與何麗甫、何冠五父子相識,朝夕聚首,縱觀何氏“田溪書屋”庋藏歷代書畫,大千先生曾用何家所藏宋代羅紋紙繪《黃山勝景》十二幀相贈。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,張大千在一次粵籍畫家畫展中看到黃君璧的作品,畫面透明的“亮”深深地打動了他。1931年初冬,張大千南游廣州專程拜見黃君璧,以藝論交,從此數(shù)度結(jié)伴游黃山、登峨眉,結(jié)下半個世紀的友情。這幅仕女應(yīng)是張大千初識何麗甫時所作,最終于1939年應(yīng)畫家黃君璧之請而完成,為這段“誼同骨肉”的翰墨因緣,留下了印證。
|